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洞見] 反韓情結:井底之蛙的微笑

洞見版網頁


在甫結束的九合一地方大選中,各個政黨與參選人為了行銷形象與政見,紛紛推出了許多競選廣告。當中,一則由中國國民黨所製作的廣告特別引起許多人的討論。一名穿著韓服的女性,面帶一抹微笑,旁白則講述道「韓國說:『謝謝,謝謝民進黨在立法院擋下法案……謝謝台灣,慢慢來』」,之後廣告更直指民主進步黨在立法院中阻擋法案,讓韓國得以同中國簽訂FTA,並為之竊喜。
這則廣告利用台灣人近幾年來所懷有的「反韓」心態,並將在野黨打成「韓國同路人」的形象,其選舉戰略考量之目的不言而喻。姑且不論這則廣告對日後的台韓關係有何影響,以及是否會影響韓國旅客來台觀光的意願,筆者更想探究的是製作這樣內容的廣告背後所蘊藏的心態是什麼?而這樣的心態又跟現實有多大的落差呢?

外國在國內政治的角色

在國內政治的場域中,以具體的外國作為比較標的、仿傚標的或是競爭對手是相當正常的事情。
舉例而言,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競選總統時提出「六三三」的經濟政策,所仿傚的就是韓國李明博在競選時所提出的「七四七」經濟政策。新當選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提到希望將台北建立成國際性的都市,希望能「在八年內超越新加坡」。這些都是舉外國有名或是有實績的案例作為效法與模仿對象的例子,不論其最後成效如何,其立意均非惡意。
另外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外交政策研究上所謂的「聚旗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其原意是指在國家面臨戰爭或是外交危機的時候,國家領導人或執政團隊能在一定期間內獲得很高的支持度,同時國內輿論會減少對政府施政的批判之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外國有意或無意的成為政府用來轉移民眾注意力的標的,或成為凝聚國民共識的工具。如19951996年兩次的台海飛彈危機為當時的李登輝政府累積很高的支持度,又如美國在受到「九一一」攻擊後所發動的兩次戰爭也都在初期獲得很高的民意支持,甚至中國也利用2012年的釣魚台事件將其轉化成一個反日愛國、民族團結的運動累積人民對共產黨政府的支持,並轉移人民對內部發展不均與地方幹部貪污嚴重等問題之注意力。
此外,一國政府也可能利用外國作為加強國內控制或是推銷特定政策的理由或藉口。如南韓就以反北韓滲透與宣傳為由,利用《國家保安法》來限制言論自由,近來更將觸腳伸入韓國最大通訊軟體Kakao上。印尼政府早期也以反共(中共、越共、蘇共)為由,強迫人民一定要信仰特定宗教。台灣的馬政府近來也經常以韓國與世界各國紛紛締結FTA為例,作為推銷與正當化我國與中國簽訂ECFA、《服務貿易協定》、《貨品貿易協定》等之理由。
前述所提到的這些例子,皆為「外國」在國內政治場域中,透過政府、政黨、政治人物或媒體的操作下所能夠扮演的角色及其功效。其中有些例子能為國家帶來正面的效益,但有些例子則只會為國家帶來負面的影響。
這時我們該回過頭來,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造就了這樣子的廣告。
為什麼有「反韓」民心可用?
會想到要操弄「反韓」情緒來製作選舉廣告,其前提必須是台灣國內也有這麼一股「民心」可用才行。電視台中隨便轉都能夠看到的韓劇,三星手機在台灣如此普遍,來自韓國的藥妝品和服飾的流行,以及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韓流音樂等,從表面上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台灣是個連韓國人都知道具有「反韓」心態的國家。
要解釋台灣人為什麼反韓,筆者認為可以從歷史、體育與商業競爭三方面來看。歷史來說,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和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關係相當密切,1950年代到1960年代間兩國關係相當密切,台灣當時也協助朴正熙推動「經濟建設五年計劃」。關係最密切的時候,來自韓國的留學生曾經佔我國外國留學生的一半之多。可是自韓國開始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接觸以及推行「北方政策」之後,兩國關係開始惡化,其中1983年的「六義士劫機案」以及1992年兩國斷交並將我國在韓財產在未與我國討論的情況下全部轉交中國政府等更是重傷害。
近來最常被台灣人提到「反韓」的原因,是韓國於體育場域上會有小動作、買通裁判、賽制設計不公平等行為。再加上台灣和韓國又經常在亞洲區的大大小小比賽中對到,更加深了許多人在這方面的情感。不論是2002年日韓世足賽中裁判對韓國做出的有利判決、2010年亞運的「黑襪事件」、2014年亞運的「空調事件」等,各種個案加上媒體的渲染更加深了我們的既定印象。
最後則是具體表現在商業競爭上。台灣在國際市場上最主要的3C產品和韓國有高度的重疊性,所想要進入的主要市場與訴求客群也大致雷同。其中在這競爭中,可能最受台灣人在意的是201012月三星以「污點證人」身份向歐盟舉發友達電、奇美、中華映管與翰宇彩晶「違反托拉斯法」與「共謀操控價格」,使得我國廠商總共被罰了新台幣173億元,這讓當時許多經濟部官員與商界人士忿忿不平。
因為特殊的歷史情感,加上兩國在不同場域中的競爭和媒體的渲染之下,不知不覺台灣興起了一股「反韓的共識」,有些不齒於韓國為求勝利而不擇手段的小動作,有些則認為韓國只要一遇到台灣就打壓我們。韓國「渴求勝利」的心態與其歷史文化背景有密切的關係,恐非本文篇幅所能論及,因此筆者希望將重點放在目前台韓之間的經濟差距上。
看不到韓國車尾燈的我們

1980年以來台韓人均GDP比較(單位:美元)
資料來源:World Bank、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大受打擊的韓國不僅爬了起來,更自2003年起在人均GDP上超越我國。目前韓國是全球第13大經濟體(我國是第20名),也是G20的成員國,根據WTO所公佈的2013年世界商品與服務的進出口貿易,韓國的排名也均領先我國。
首先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根據2013年的全球智慧型手機市佔率,韓國的三星以31.3%遠勝蘋果的15.3%,市占率前五名中就有兩間韓國廠牌(另外一間是第四名的LG),台灣的HTC市占率只有2%是第十一名。2014年所有使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中,有高達65%是三星手機,同樣為韓國廠商的LG則以7%居於第二位,第三名台灣的HTC市占率則只有6%。
其次是全球汽車市場。在2013年中,韓國的現代汽車與起亞汽車已經可以合計佔全球9%的市占率,相較於台灣的汽車工業至今仍停留在組裝與零件加工,實力的差距已非同日可語。
中韓FTA的簽訂雖然有利於兩國未來經貿發展,但是共有10%的項目商品被列為保護對象,包括農產品和汽車產業,比起美韓的0.1%與歐韓的0.4%來的高出許多,被學者認為是屬於「低水凖FTA」。而且韓國除了前述提到的三項FTA外,韓國和東協、印度、新加坡的FTA也已經生效,和加拿大與澳洲的FTA以談妥尚未由國會批準,另外也正與日本、墨西哥、南錐共同體、波斯灣合作委員會就FTA進行研究商談。目前台灣談妥且生效的除了與中國、新加坡和紐西蘭的較有重大經濟效益之外,其餘的均為與我國貿易量不高的中南美洲邦交國。
韓國海外投資除了以中國為主外,另外也積極地進入東南亞地區和孟加拉、印度等地的經濟特區,另外根據2013年韓國銀行所提供的數據,也在歐洲與美洲地區加起來共有190餘億美元的投資,遠高於亞洲地區的120餘億,可見其海外投資是相當平均且非專注一區的。此外,目前也跟日本談妥要共同開發印尼的天然氣資源,以確保能源之穩定。
反觀我國在2013年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所核准的對外投資中,光是對中國大陸地區就高達整體對外資額的63.7%,其餘亞洲地區也佔了20.1%的投資額,高度集中於一去而未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筆者引用這些數據沒有危言聳聽或是妄自菲薄之意,只是希望用客觀的數據告訴讀者說,韓國在經濟上何必懷有打壓台灣之心呢?對韓國而言,如何面對身為其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更為重要,如何協助韓國廠商拓展其海外市場更為重要。韓國產品的質與量,其貿易與對外投資的深度與廣度,其在FTA洽簽上的完成度與進度,均以遠非我國所及。形容台灣已經看不到韓國的車尾燈,筆者認為一點都不為過。
擺脫井底之蛙
當落後已成既定事實,當中國或明或暗打壓台灣的結構性因素難以扭轉,思考如何讓台灣本身的產業得以「轉骨」,而非強打FTA等「成長激素」以提升我國競爭力的方法便成為當務之急。筆者認為,韓國的一些產業策略自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首先,筆者認為要全盤勾勒出本國產業的特色,以及在行銷上突顯產品的特殊性。如韓國早期在手機市場上主打輕巧廉價,目前則主打類平板電腦的智慧型手機,剛好抓住不同時期的產業「藍海」。又如其汽車產業為了打入美國市場,先以省油以跟歐美耗油量較大的車子有所區別,另外再以低價同日本車競爭。
其次,政府應該鎖定特定產業,長時間培養優秀人材與企業,並協助其海外行銷。韓國在這方面最成功的莫過於就是其文化產業,包括韓流音樂、韓劇等,也能藉此吸引「哈韓族」到韓國旅遊,促進韓國的觀光產業。此外韓國也用同一套培訓方法,培養優秀的電競選手,使得韓國不論是在線上遊戲或是電競運動中均為佼佼者地位。
最後,不論是政府或是企業均應將眼光著眼在長期利益而非短期的利潤,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時間在研發部門,並進一步資助研究單位以促進更大規模的產官學合作。日本法政大學教授杉田敦在《政治性思考》一書中曾提到,對於這一輩人有利益的決策可能會造成下一代人的沉重負擔,因此決策不能只看短期的利益,更需要顧及長期發展的道德因素。當前台灣企業所採取的降低成本策略或許能夠帶來一時的利益,但所付出的社會成本與競爭力衰退確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壞。
筆者深信以台灣的科技實力、人才素質與勤奮創新的態度,只要能確定方向、調整心態並將眼光拉長拉遠的話,要再度創下台灣的經濟高峰絕非不可能。而一切的起點,就是擺脫井底之蛙和被害妄想的心態,知己知彼,以求更上層樓。
參考資料
杉田敦(2013),《政治的思考》,東京都:岩波書店。
楊虔豪,〈韓中締結FTA 韓產業得失概觀〉,《韓半島新聞平台》。
鄭少凡,〈台灣人為甚麼討厭韓國?〉,《看雜誌》。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