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影評] 聽說桐島退社了

片名:聽說桐島退社了(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
導演:吉田大八
年代:2012
主要演員:神木隆之介(前田涼也,電影社)
     橋本愛(東原霞,羽球社)
     東出昌大(菊池宏樹,前棒球社)
     大後壽壽花(澤島亞矢,管樂社)
     山本美月(飯田梨紗)

一開始聽說這部片的名字的時候,覺得這部片的片名也太白話了吧(雖然很有日本電影片名的感覺)。後來聽說這部片在2013年的日本奧斯卡獎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剪輯等大獎時,突然讓我對這部校園青春片開始產生了興趣。這部片是由朝井遼的原名小說改編的,老實說,這本書我有買原文來看,只是裡頭許多用語讓我相當地苦手(相對而言,學術論文就好懂多了),所以遲遲沒有看完它。

桐島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人又帥功課又好又是排球社的社長,同時還入選了縣代表隊。可是某週五他並沒有出現在社團練習,連他的女友梨紗也不知道他那天沒來。當晚他也沒去補習班,沒有人聯絡得到他,他就這樣消失了。週一,傳聞他有跟家長一起來參加進路說明會,可是沒有人看到他。週二,有人看到他在屋頂出現,一堆人趕到後卻只看到一群在演僵屍的電影社社員。這位叫桐島的人在電影中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

這部電影剛看完時,會深深地有種「蛤?」的感覺。搞不太懂電影想要表達什麼東西,甚至連有沒有劇情這一回事都開始質疑。但是事後開始沉澱思考這部片真正想要表達的內涵,以及為什麼要特別挑前田和小霞這兩位感覺跟桐島最沒關係的人來當主角時,才開始慢慢地想通這部片想要傳達的內容,也開始覺得這部電影為什麼會得到青睞。桐島的不見只是一個引子,引出了以桐島為中心的一整個生活圈,與這個生活圈之外的另一個生活圈的故事。桐島的退社(還只是傳聞而已)卻引發了這一個生活圈的大動亂,最終連最無關的前田也被影響到了。

桐島不見了,最先被影響到的是排球社、女友梨紗和跟他一起上補習班的宏樹三方面。排球社因為桐島不在了,副隊長久保(鈴木伸之)必須擔負起責任,一直是桐島替補的風助(太賀)也必須打桐島的位置,結果導致週六比賽的輸球,久保和風助的壓力更大了。梨紗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桐島不見了,聯絡他不回,去補習班也堵不到人,加上一大堆人問她桐島怎麼了,使得她自己也相當地煩躁,甚至懷疑好朋友實果(清水Kurumi)是不是在幸災樂禍。宏樹本來每天為了等桐島一起去上補習班,所以和好朋友一起打籃球,可是桐島不見了也沒有等他的意義了,而一大堆人也追問他桐島怎麼了更搞得他相當地煩。

以這三組關係為中心,再向外延伸出另外幾組關係。澤島一直暗戀著宏樹,所以每天社團練習前都會到屋頂上練習發聲,目的是要看宏樹和他朋友打球,可是當宏樹不去打時,她每次練社團前能讓她安心的事情也沒了。宏樹的女友沙奈(松岡茉優)知道澤島暗戀著宏樹,便想要宣誓主權,於是在發現澤島一直偷看宏樹時,便故意在她面前和宏樹熱吻,讓澤島徹底放棄。另外一方面,沙奈和梨紗也是四人小團體中最要好的兩位,她和美月一起同仇敵愾地開始懷疑起實果,甚至決定要和美月一起質問桐島。實果和小霞一樣是羽球社的成員,她因為想成為過世的姐姐一樣厲害所以才投入羽球,但是卻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厲害而羨慕小霞;同時,她也一直很欣賞拚命的風助,因此當看到美月嘲諷風助終於有球打,以及久保對風助很嚴厲時,也跳出來為風助講話。

這個更外面的才是前田和小霞,也算是桐島中心的旁觀者,或可以說掃到颱風眼吧。小霞雖然是四人小團體的一員,不過跟同為羽球社的實果比較要好,個性也比較認真,也曾說過「雖然我是女生但是我也搞不懂女生在想什麼」,但是也會因為友情出現裂痕感到有點煩所以週日自己跑去看僵屍片還意外遇到前田。前田一直希望拍自己所寫的劇本「宇宙僵屍」,於是不故指導老師的反對在學校各地拍攝,先是兩次和要偷看宏樹的澤島要位置,目睹了自己欣賞的小霞和偷偷交往的男朋友約會的場景,後來在屋頂拍攝又遇到了一大堆人以為桐島在屋頂而亂入,並對踹他們道具洩恨的久保大聲斥責。

其實校園生活就是這樣子,看似沒有關係的事情其實都因為一些事情或一些人而相連在一起,就像行星繞恆星、衛星繞行星一樣,一圈又一圈會產生波瀾和影響,而愈在中心的人則受到的影響愈大。「厲害的人什麼都強,弱的人什麼都不行」是其中的一句台詞,也是讓我無時無刻都在比較其實是蠻無意義的:電影中有人比較帥、有人女朋友比較正、有人球技比較厲害、有人比人家更努力更投入,但同時也有人壓力比較大、秘密比較多、看不起或嘲笑人家比較多等。短短一部100多分鐘電影中所談到的一些高中生活的瑣事,不正是社會上每天都會遇到的場景嗎?但是比較得完嗎?比不完,而且「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比人氣死人」。那該如何呢?

「我們得在這世界活下去。戰鬥吧!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這是前田「宇宙僵屍」劇本中僵屍所講的一句台詞,也是我事後回想讓我覺得迴響最大的一句話。比較有什麼意義呢?不太有。既然這樣何必比較呢?做下去不就好了!就跟NIKE的「Just do it」廣告詞一樣,比較只會讓我們自滿或是喪氣,既然如此那就不要比了,只要覺得自己想做的、該做的、可以做的,那就放手做下去就對了。

電影最後,宏樹問前田「你覺得自己會不會當上電影導演?你會不會拿到奧斯卡獎呢?」前田覺得自己不會,但是在宏樹追問下卻支吾其詞說太出個所以然,卻能從他靦腆的笑容中看到對電影的熱愛。反觀宏樹代表的是一群以桐島為中心的人,行程的安排、友情的好壞、想做什麼事情,甚至約會重不重要都是以桐島為中心的。這樣子以朋友為重心的人,最後在前田八釐米攝影機下,哭泣了......

和其他校園劇希望走歡樂或是純愛氣氛不太一樣的是,這部電影想反映的其實是社會中真正的現象。在社團中都會有投入程度不同、為了不同原因投入的人,反映著任何人類團體的組成;有些社團在學校比較受到注目而有些(像電影社)則只能屈身於劍道社的倉庫內,反映著現實社會中對同樣重要的東西其實也是大小眼的;自己想做的事情也總是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阻撓,指導老師的反對、夥伴的不配合、外力因素等,這也都跟現實一模一樣;有人一直往目標邁進還和正妹交往,而有人則對目標猶豫不決和無腦忌妒的人交往,這樣完美的對方與不完美自己的比較,也不是常在上演嗎?所反映的現實族繁不及備載。

這部片透過重複的時間軸、多角色的視點、現實與僵屍片的交雜,以及一位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的主角,描繪出一種完全不一樣講校園故事的模式。這些內容我們不是沒有過,只是因為太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了,以致於沒注意到其影響之廣。

圖片來源:http://barfout.jp/%E6%A1%90%E5%B3%B6%E3%83%9B%E3%82%9A%E3%82%B9%E3%82%BF%E3%83%BC.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