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評論] 紛亂烏克蘭的背景與展望

自2013年11月底開始,烏克蘭發生了被稱為Euromaiden的反總統示威抗議活動,由首都基輔擴大的烏克蘭全境,也由對於總統政策不滿的示威抗議活動,提高成為激烈的流血衝突,乃至於可能導致烏克蘭分裂,是一起更甚於2004-05當年「橙色革命」的大動亂。目前的發展則是,於今年2月21日在歐盟代表的見證下,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和反對派領袖──前世界拳王克里欽科(Vitali Klitschko)簽訂停火協議。次日,烏克蘭國會宣佈解除亞努科維奇總理職務,並釋放反對派領袖前總理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亞努科維奇在逃亡海外未果之後,則逃到烏克蘭東部的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宣稱這次的示威行動是一場政變、並堅持自己不會辭職。

首先,必須要先來看事件的導火線,也就是什麼導致了這次的反政府示威。2012年3月20日歐盟和烏克蘭簽署了一項協定,但是歐盟方面隨後聲明,除非烏克蘭政府能夠解決「民主和法制的完全惡化」以及前總理季莫申科和前內政部長盧申科(Yuriy Lutsenko)兩人的監禁問題,否則條約將不會生效。因此在示威前的數月間亞努科維奇力勸國會通過一些法令來達成歐盟的要求。到了2013年8月,俄國調整對烏克蘭進口產品的海關條例,使得8月14日起俄羅斯聯邦海關停止了所有來自烏克蘭的進口,分析家將俄國此舉視為一場貿易戰,意在阻止烏克蘭與歐盟簽署進一步貿易協定。而也因為俄國此舉,烏克蘭的出口貿易因此下降了14億美元,2013年10月的工業產值下降了4.9。為此,烏克蘭政府於11月21日宣布暫停準備簽署的同歐盟間的同盟協定,理由是之前的幾個月烏克蘭經歷了一段「工業生產和與獨立國協國家關係的雙重失落」,同時烏克蘭政府也認為IMF所提出的放款條件過於嚴苛。

由於政府暫停同歐盟簽署進一步協定,引發基輔群眾的示威遊行,並擴大至全國各大城市。原本的和平示威由於基輔群眾在11月30日招到特警隊的暴力驅散後,不滿的情緒開始加溫,不僅更多人民佔領了基輔獨立廣場,全國性的示威遊行也更為激烈,許多州政府的行政大樓都為民眾所佔領,也有部份地區禁止執政黨、左派與親俄派的政治人物、旗幟等在當地活動和出現。2014年1月17日,烏克蘭國會為了遏止這種全國性的示威抗議,修正了「反政府示威活動法」,反而引起當地民眾更大的抗議而有更都人湧入街頭。雖然後來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領袖都各自有所讓步,總理也請辭獲准,但是2月18抗議群眾與安全部隊在基輔再度爆發激烈衝突,導致14人死亡。20日,為於西烏克蘭的反對派重鎮利維夫(Lviv)宣佈獨立,而境內的克里米亞(Crimea)自治共和國也宣佈若基輔的政權更迭的話,將會脫離烏克蘭回歸俄國。

從導火線來看,這是由於烏克蘭政府在受到俄國的貿易措施壓力下,選擇暫緩與歐盟和IMF有進一步合作所引發的示威抗議。可是在烏克蘭經濟確實有受到俄國壓力的情況下,為什麼烏克蘭人民的反抗會如此強烈,而俄國又為什麼要對烏克蘭施加壓力呢?

先從烏克蘭人民的反抗來看,根據GFK和IKAF分別在10月與11月做的民調,分別有45%和58%的人認為烏克蘭應該與歐盟建立同盟關係或是加入歐盟,而分別有29%(其中14%支持加入俄國主導的關稅聯盟)和31%反對之。另外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於11月所進行調查則顯示,39%的烏克蘭人支持加入歐盟(其中有70.8%的18—29歲者想要加入歐盟),而37%的人支持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不論是哪種調查,大約都有三成的民眾是反對與歐盟建立更進一步關係,或甚至希望轉而同俄國建立關稅聯盟。換言之,暫緩此舉對於年輕一輩的烏克蘭民眾而言產生很大的反對,因而產生了一開始示威抗議。

但是為何此舉會擴大成全國性規模的「革命」呢?這則有更深層的歷史文化因素在裡頭。烏克蘭的起源最早是基輔公國,後來為蒙古人所滅,不過其傳統卻為後來的莫斯科公國(帝俄前身)所繼承。現代的烏克蘭民族雖然是在17-19世紀之間成型的,但是卻長期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國家,現今的西烏克蘭過去是波蘭和立陶宛的土地,而東烏克蘭則是俄國的土地,其中基輔更是俄國在當地的政治與文化中心,一直到1991年前蘇聯分裂,烏克蘭才正式獨立。東西烏克蘭在這方面的差異,可以用下面兩張圖來看:


這兩個圖是2001年烏克就就其境內語言使用比例所進行的調查,其中左圖是官方語言烏克蘭語的使用比例,而右圖則是前蘇聯時期官方語言俄語至今仍被當做主要語言使用的比例。可以看到,愈往西邊,使用烏克蘭語的比例就愈高,而愈往東邊,以俄語為主要語言的比例愈高。這某種程度呈現了過去東西烏克蘭不同的歷史背景。這樣的歷史背景和語言的使用,更與烏克蘭人民的政治傾向(至少在投票行為上)有不可思議的相似。






上面四張圖分別是2004總統二輪選舉、2007國會選舉、2010總統二輪選舉和2012國會選舉的結果分佈圖,結果可以發現東西烏克蘭的支持對象可以說是壁壘分明,和長久以來兩區域的語言及歷史文化背景重疊性極高。總統亞努科維奇與主要支持他的地區黨(Region Party of Ukraine)均是在東烏克蘭,而前總理季莫申科(2004年總統選舉是尤申科)和所謂的季莫申科聯盟則以西烏克蘭為根據地。(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看1994年總統大選,東西烏克蘭的分裂也是相當明顯。可參見S.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頁224)也由於這樣子的歷史背景,烏克蘭自獨立以來西邊親歐陸、東邊親俄國。這樣的傾向也在這次的Euromaiden所體現出來:所有的示威者中,55%的人來自烏克蘭西部,24%的人來自中部,21%的人來自東部。

類似的以親歐還是親俄為分裂的政治分歧早在制憲時期就已經浮上台面了,其中雙方就總統─國會關係、私有財產權的開放、俄語地位,以及克里米亞地位問題有所爭論,到後來發展到季莫申科所主導的反對第二任總統庫奇馬(Leonid Kuchma)的聯盟(亞努科維奇正是庫奇馬矚意的接班人)。而2004年的總統選舉正是由亞努科維奇與時任烏克蘭中央銀行總裁由反對黨支持的尤申科之間的對決,因為亞努科維奇的選舉舞弊引發了「橙色革命」,由尤申科當選總統,季莫申科則於2007-2010年間在尤申科政府下擔任總理。2010年總統大選,最後到第二輪由季莫申科和亞努科維奇之間對決(時任總統的尤申科第一輪投票就遭到淘汰),而由後者獲勝。

其次應該來談談為何俄國會對烏克蘭施壓。俄國長期以來視獨立國協為其勢力範圍,更視烏克蘭為其文化的起源地,因此當初在烏克蘭宣佈脫離前蘇聯而獨立時,不少俄國人心情其實是很複雜的。更重要的是,克里米亞半島所處的黑海地區是前蘇聯時代很重要的軍港,獨立之後俄國仍向烏克蘭租借該地。此外,俄國主要的外匯來源天然氣出口,其管線也是經過烏克蘭送到西歐地區的,雖然近年來俄國也有開闢不同的管線,但是經過烏克蘭的管線是最重要的,過去也曾發生過在俄烏關係不好時,俄國關閉烏克蘭的天然氣管線而使得西歐地區在寒冬中連暖爐都沒得用。

俄國在前蘇聯瓦解之後,面臨到的最大壓力包擴歐盟東擴和北約東擴,前者是西歐勢力(主要是法德)為主,後者則是美國為主。在前蘇聯時期,蘇聯周邊有東歐衛星國家作為緩衝地帶,但是在東歐國家民主化且紛紛加入歐盟與北約之後,由蘇聯分裂出來的獨立國協就成為最主要的緩衝地帶。歐盟方面也知道俄國方面的顧慮,因此沒有向烏克蘭提加入歐盟,而是以烏克蘭和歐盟之間「同盟」的密切夥伴關係取代之,目的就是避免俄國的過度反應。但是俄國畢竟還是認為歐盟此舉可能有違俄國之周邊利益,因此才會向烏克蘭施壓導致亞努科維奇政府暫緩與歐盟之間的協定簽訂。

根據2013年七月的調查,有七成的烏克蘭民眾對俄國的觀感是正面的,只有12%的人討厭俄國,但是在實際施政上,烏克蘭政府(特別在尤申科時期)經常和俄國唱反調。兩國關係在「橙色革命」和以及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之後開始變差,其中在2008年的喬治亞戰爭中,烏克蘭更是支持喬治亞的,2009年兩國之間又發生了第二次的天然氣糾紛。一直到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權上台之後,兩國關係才又好轉,就俄國租借黑海軍港達成協議。實際上,烏克蘭境內有兩成的俄裔人口,俄語系人口約三成,而烏克蘭高達五分之一的貿易是跟俄國之間進行的。因此,俄國對烏克蘭的影響力仍是相當龐大的,而未來俄國會在烏克蘭新政局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是值得觀察的。

烏克蘭政府以前蘇聯國家而言,算是相對民主自由的,也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問題在於經濟上。雖然烏克蘭有相當好的農業與重工業基礎,也有許多的天然資源,但是受到獨立初期通貨膨脹、2008金融海嘯,以及全球油氣價格的影響,迄今最穩定的經濟來源除了農業和礦業之外,是來自俄國的天然氣補貼,導致人均GDP只有3861美元,失業率高達7.4%,國民平均月收入只有405美元(大約新台幣12150元)。近年來歐盟已經躍升成為烏克蘭的主要貿易夥伴,俄國屈居第二,也難怪大多數烏克蘭人希望政府更進一步發展與歐盟之間的關係,以改善烏克蘭的經濟現況。

未來的烏克蘭無論在國內或是在外交上,勢必還是會受到親俄和親歐兩派不同的立場之間搖擺,但究竟是要到季莫申科曾在Foreign Affairs上所寫的要「圍堵俄國」、還是要跟俄歐平衡發展,抑或是參加俄國主導的關稅聯盟等重要問題上,最主要的考量點應該還是跟經濟發展有關。目前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不是前共黨份子漂白或是因掌管國營企業而致富的人,但根據Oleh Protsyk的觀察,烏克蘭擁有政府應該是持中立態度,應以技術官僚為主組成內閣的傳統。故雖然近年來政黨政治也導致內閣人選的政黨色彩日益濃厚,只要能在親歐、親俄議題上找到平衡點,其經濟發展潛能仍是相當可觀的。

雖然如此,包括亞努科維奇政府在內,歷屆烏克蘭政府都有貪腐嚴重的問題存在,這是否會導致這民主尚未成熟的烏克蘭走向Acemoglu和Robinson所說的「廣納制度措施被反轉」,讓向社會大眾榨取收入和財富以圖利少數權貴階層的「榨取式制度」得以更制度化,則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