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評論] 政治立場影響史觀影響課綱

時論─中華民國史觀 名正言順

學弟投在中國時報上的一篇社論。對於其中的內容,個人其實從學術的觀點來看是蠻讚同的,雖然在情感上不一定。


國民教育中的歷史本來就是由當權者所編寫的,因此內容在不違反事實的前提下,用字、意識型態或是偏重的地方傾向某種政治上的色彩和傾向,自然也是很正常的。如國德國官方一直把二戰視為自己的過錯之內容放在他們的國民教育中,難道就沒有人跳出來覺得希特勒初期突破各國對德國之封鎖,以及廢除偏頗性很高的凡爾賽條約是對的嗎?這些聲音都因為政治不正確而被消音或是被邊緣化而已。日本的教材基本上也是和平主義的,但是右派團體希望推行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這些都顯示了對於同一段歷史不同人有不同的詮釋而已。

鄭成功本來就不是獨立政權,而是扶持南明的勢力,也因此自稱「南寧」,明朝宗族也有被迎來台灣作為神主牌用的。我們與清朝之間本來也就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稱清「廷」也沒問題。日本統治時期改成「殖民時期」,也沒錯,因為我們確實是日本的殖民地沒錯,基於《六三法》台灣確實在許多方面被與日本內地人民施予差別待遇,而許多被視為建設的東西也是在日本南向政策與殖民地政策規劃下的產物沒錯。至於稱「中國」為「中國大陸」,這點從中華民國政府的角度來看也沒錯,因為在憲法未修改以前我們的主權是及於大陸和外蒙古,首都也還是在南京沒有錯的。

主權和治權本來就應該分開來看。大部份的國家主權和治權是一致的,但是許多國家卻不是如此。目前釣魚台的治權屬於日本,但是包括中共和台灣都宣稱有它的主權;竹島(或稱獨島)治權在南韓上,但是日韓(包括北韓)都聲稱有該島的主權;南北韓的主權互及於對方,但是治權卻也38度線為界(南韓至今國會議事堂只用一半,因為另外一半是留給北方代表的);科索沃雖然從塞爾維亞獨立了,但是塞爾維亞不承認之認為其主權仍包括整個科索沃;南海諸島中共和台灣聲稱有全部的主權和治權,但實際上很多島嶼的治權已經實際上被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拿走了等。

國際關係和國際法中相關的東西不勝枚舉,也因此這樣子的邏輯自然也沒有錯。憲法中把中華民國分為「自由地區」和「大陸地區」,大陸地區因為有另外一個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所以治權不及於該地,只能於自由地區(台澎金馬)行使。所以在地理上稱之為「中國大陸」或是「大陸」都沒有錯(憲法用語),在文化上稱我們受到「中國文化」影響也沒有錯(把中國視為文化用語,如法蘭西、日耳曼、韓民族、大和民族等)。

唯一應該要care的是,如何稱呼對方政權政府的名稱。我個人覺得「中國」一詞不妥,稱「中共」(因為是中國的共產黨政權)或是比照偽滿州國稱「偽中華人民共和國」(如偽滿、汪偽政權一樣,中華民國官方不承認)均可。但依照國際現實和政府態度來看,稱「中共」是最妥當的。更應該要釐清的是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同一民族國家下的兩個政府(如東西德、南北韓、南北越),是內戰中的交戰團體(如南北戰爭中的聯邦政府與南方邦聯),還是被強湊在一起的不同民族國家(如前南斯拉夫、前蘇聯)?

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史觀,詮釋的方法自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於不違背史實的前提下,有所偏頗或用詞有所改變,自然都是可允許的範圍。台灣史觀並不會因此而消滅,下一代對於台灣意識的情感我想也不會這麼簡單就被洗腦,畢竟經過近二、三十多年來的努力,台灣史的發展早已脫離「大中國」的史觀,而從東亞海洋更為鴻觀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各地文化歷史保存工作之努力雖有不盡滿意但是也有聲有色。只相信課本內容本來就是錯誤的,人文社會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要多方涉獵,多看各方觀點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