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洞見] 邁向「強大日本」:安倍經濟學與安倍主義下的日本外交關係

原文刊於「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亞太戰國策] 邁向「強大日本」:安倍經濟學與安倍主義下的日本外交關係

安倍晉三在201212月回任日本首相之後,國際上普遍認為其對外政策將會採取更為右翼甚至於「軍國主義傾向」的路線,而從2013年以來也確實看到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積極與東協各國、印度、澳洲等國發展進一步的外交關係,引起所謂「圍堵中國」的議論。同時,在「安倍經濟學」的指導下,日本經濟在貨幣貶值有利對外出口的情況下似乎得到好轉,也更為積極地擬訂對外經濟合作和自由貿易談判。安倍政府一改民主黨政府的作為,改採積極進取的政策作為,其實與安倍晉三的「強大日本」戰略有密切關係,其終極目標是希望提升他心目中的「美麗之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並重新擦亮日本經濟大國的招牌。


「強大日本」戰略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以下簡稱「首相」)安倍晉三(Abe Shinzou)在2013128日所召開的第183屆通常國會中發表了重任首相後的第一次施政方向演講,在結尾處他提到:「為了突破當前所面臨到的危機,我們難道不應該要有覺悟共同分擔朝向未來開展的責任嗎?為了創造一個強大的日本,責任不在他人,而正是在我們自己身上。」(「今ここにある危機を突破し、未来を切り開いていく覚悟を共に分かち合おうではありませ­んか。強いニッポンを作るのは、他の誰でもありません、私たち自身です。」)


這個「強大日本」戰略的具體展現,可以在2012年眾議院選舉時的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以下簡稱自民黨)政見手冊中發現端倪,其中包括「經濟再生」、「教育再生」、「外交再生」與「生活的再生」等四大主題。本文的分析將會放在與亞太情勢有關的「經濟再生」與「外交再生」上來進行討論。
「經濟再生」的目標包括下列幾點:一、從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之經濟困境中再度崛起,促使日本經濟的再成長;二、由「縮小所得分配不均」的分配型政策轉變為「創造財富」的成長型政策;三、擺脫物價下跌、日圓升值的困境,希望達成每年名目經濟成長率3%的目標。而其政策體現就是所謂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包括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與喚醒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等「三隻箭」(「三本の矢」)目標。具體內容更包括促進日圓貶值以利出口、無限制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大規模的國土開發計劃、制訂包括青年女性老年人均參與的「全員參加成長戰略」等。
「外交再生」的目標則包括:一、強化國土防衛能力;二、強化日美同盟,並尋求改善和中國、南韓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三、尋求與東協、印度和澳洲在能源與安全議題上之合作;四、以普世價值為本彈性地推動戰略外交。其中最重要的是被稱為「安倍主義」(安倍ドクトリン)的「日本外交新五原則」以及承襲200611月第一次安倍政權所提出來的「自由與繁榮之弧」(the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的「價值觀外交」。此外截至目前為止,安倍政府也加強了和印度、越南等國間的關係,和美國之間就《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以下簡稱TPP)與釣魚台議題達成共識,也強化了和葡萄牙、法國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北約)在安全議題上的合作關係。


戰略政策的形成與繼承
作為日本戰後第二位下野後得以再度回任首相的安倍晉三,他曾於20069月至20079月之間擔任過首相,當時挾著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Koizumi Junichiro)的超高人氣,加上其外祖父岸信介(Kishi Shinsuke)也曾擔任過首相,其父安倍晉太郎(Abe Shintaro)也曾歷任外務大臣、通商產業大臣、官房長官、農林大臣等職,當時安倍的接任是被寄予厚望的。後來因為在參議院選舉中慘敗給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抱病請辭,曾被當時的日本媒體認為「不負責任」,也開啟了日本五年內連換五任首相的局面。


若仔細觀查安倍晉三自201212月以來所提出的政策與施政,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內容都是有其脈絡的,其中包括他在《邁向美麗之國》(『美しい国へ』)一書中所提出的主張、繼承自前任政府的政策主張,以及反省檢討民主黨政府的不足等。有學者指出,經過這六年的蟄伏,安倍晉三更懂得將其理念與現實社會進行結合來推動其政策目標。
2004年出版的《邁向美麗之國》一書中,時任眾議院議員的安倍晉三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張。他自認為自己的政策主張是「開放的保守主義」,在安全政策上更注重強大國防力量,積極致力修改日本憲法,以提升自衛隊的地位;在經濟政策上,安倍特別推崇「小政府」和自由市場理念;在社會福利方面,安倍則強調「最低保障」和「自行負責」兩大原則。在對外關係上,他則不僅肯定美國所代表的普世價值並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甚至在書中也明白地表達他對北京當局縱容反日的厭惡,也提出了未來由日、美、印、澳共同建立同盟的願景。
有關於繼承自前任政府的政策主張方面,除了繼承自民主黨政府的311大地震之災後復興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接續小泉時代在經濟與決策方面的作為。在2002年到2007年的小泉與第一任安倍政府期間,日本出現了泡沫經濟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復甦,被稱為「伊邪那美景氣」(「いざなみ景気」)。這次的經濟復甦是由於日圓貶值所導致的出口擴張以及公營事業民營化改革所致,也讓日本擺脫了「零利率」時代,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場「少數資方經濟復甦、多數勞方經濟衰退」的景氣,因此又被稱為「無感景氣」(「実感なき景気」)、「裁員景氣」(「リストラ景気」)。在決策方面,日本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官僚(即公務人員)主導型」政治,到了小泉時代為了強化政治人物的主導能力而採取了所謂「官邸(Kantei)政治」壓縮各省事務次官(相當於各部會常務次長)的權限。
在反省檢討民主黨政府的不足方面,最主要的是在對外政策與領導能力方面。民主黨政府雖然提出了「親中遠美」的外交理念,但是不僅最後因為釣魚台國有化事件搞壞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也因為普天間基地問題和尋求日美關係對等上遭致美方的反感,使得日本的外交影響力和重要性大幅下降。在領導能力方面,民主黨內部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派系問題,加上在311大地震和福島核災時所展現之危機處理能力之不足,以及政策方向性之凡庸與不明確,均使民主黨政府的領導能力備受質疑。
縱看安倍政府目前所提出來的政策,不論是內閣名單之組成、安倍經濟學中的「三支箭」策略、「日本經濟再生本部」和「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成立、日美同盟關係的強調與強化和東協印度等國的合作關係、危機處理能力的強調等,皆可看出安倍政府針對前述理念與政策的繼承與檢討。
「安倍主義」下的外交發展


在日美關係上,20132月安倍訪問美國,並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發表了「日本回來了」(”Japan is Back”)的演講,除向美方宣示擺脫民主黨時代的對美政策外,也呼應了歐巴馬(Barak Obama)在亞洲推動的「再平衡」戰略,希望擴大日美同盟,納入有共同理念的韓、澳、印等國,希望在過程中實現「國家正常化」與擴大日本在促進亞太地區和平繁榮之影響力。雖然當時兩國在TPP和釣魚台議題上沒有共識,但是在2014425日歐巴馬訪日時的共同聲明中指出,《美日安保條約》將適用於包含釣魚台在內的日本全境,達成了安倍政府於20132月訪美時的主要目的。此外,於TPP議題上,由於日方堅持在五項農產品上無法接受「零關稅」,因此雙方仍無法就日本加入TPP達成共識,不過根據TPP擔當大臣甘利明(Amari Akira)表示,美方目前已經就日本的主張進行讓步,再下一輪談判中可望有所進展。
安倍政府自上任初期就積極地與東南亞國家進行交涉與合作,光是在20131月就有副首相麻生太郎訪問緬甸,外相岸田文雄(Kishida Fumio)訪問菲、星、汶、澳,安倍本人則訪問了越南、泰國和印尼。安倍政府除了積極地向東協各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以下簡稱ODA)援助之外,也積極地利用各種管道促成雙方在經濟合作與海洋議題上的交流。其中除了維持與各國既有的戰略夥伴關係和經濟連攜關係之外,更於201312月的「日本東協特別首腦會議」中特別強調確保飛航自由和海洋航行權的法制化。20143月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Truong Tan Sang)訪問日本,除了表達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員之外,雙方更將其關係提高至「廣泛戰略夥伴關係」,未來將會開展更進一步的軍事合作。


安倍政府在和日本之間的關係也延續著過去政府的密切關係,目前不只對印度的ODA已經超越了中國,也重啟了自福島核災以來兩國在核能方面的合作。20135月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訪日時的共同聲明中要強化兩國間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海上自衛隊和印度海軍要有定期且頻繁的共同訓練,就航行自由方面則要加強海上保安廳和印度海岸警察之間的共同訓練。20141月安倍訪問印度時,兩國除了安排好年內兩國高層互訪之計劃外,也合意要加強兩國在國家安全事務首長的交流與會面,自2009年以來再度舉辦美日印三國聯合軍演,日本也會持續就孟買地鐵、高速鐵路等大型公共建設的投資,另外也重新確認了基於國際法海洋航行自由、航空自由等之重要性。
201312月,日本國會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被不少人認為是為了在未來與其他國家進行安全國防合作與情資分享時,避免相關情資之外洩預先準備。20144月日本也修改了行之多年的「武器三原則」,改制定新的「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希望改革日本的國防工業、利用「武器外交」參與國際性的聯合研發,並希望加入F-35「全球自律後勤支援」系統(Autonomic Logistics Global Sustainment)。此外,今年5月安倍訪問歐洲之際,也先後和葡萄牙與法國就海洋安全合作和共同研發武器達成協議,更與北約簽署了「個別夥伴合作計劃」(Individual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Program),未來雙方將在打擊海盜、救災、人道救援上加強合作。和澳洲之間的「經濟夥伴協議」(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目前談判過程則相當順利,可望今夏可以簽署。


展望與未來發展

為了達成「強大日本」的戰略目標,安倍政府在經濟層面採取了「三支箭」的「安倍經濟學」策略,希望能夠擴大日本的出口市場,也透過加強和東南亞、澳洲、歐洲等地的往來希望拓展日本的貿易市場,協助其「經濟再生」之目標。在對外關係方面,在「安倍主義」的「價值觀外交」主導之下,日本重新回到以日美同盟為主的外交主軸,同時一改過去較為被動的外交策略,主動地與東協、印度等地區尋求合作,同時也尋求日本在這些地區可以有更大的外交影響力。
安倍晉三在《邁向美麗之國》中提到,他的政治目標是最終希望可以使日本「正常國家化」,這意味著日本將不會受到其和平憲法的束縛,自衛隊的地位得以提升、可以更自由地進行海外軍事合作行為、可以擁有集團自衛權,更重要的是讓日本從經濟大國轉化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方面都有影響力的大國。也因此未來可望可以看到安倍政府在修改和平憲法、提升
自衛隊地位、加強日本與各國間的青年交流、提升與各國之間的經濟安全合作,以及試圖建立日美印澳同盟上有更多的努力。


至於安倍政府的目標是否真為外界所說的「圍堵中國」呢?目前看來,安倍政府的終極目標是尋求改善和中國、南韓和俄國之間的關係改善,但是因為領土問題、歷史問題和烏克蘭問題而無法改善與前述三國之間的關係。在無法有效改善關係的契機前提下,先尋求和日本在外交政策與目標、價值觀上有共同利害關係的國家推展進一步的合作與交流,並沒有什麼特別值得驚訝之處。反過來,安倍政府希望中韓俄三國可以從日本與其他國家所達成的協議中,了解到日本所追求與在乎的真正目標為何。對日本而言,搞好和中韓俄三國的關係,不論是在安全層面或是經濟層面,都對未來「強大日本」戰略與災後復興至關重要,因此會「關切」有違日本國家利益的發展,但是不至於到「圍堵」。

參考資料
安倍晉三著、陳悅文譯(2007),《邁向美麗之國》,前衛出版社。
何思慎(2013),〈安倍內閣對美政策研析〉,《戰略安全研析》,(94),頁22-30。
宋鎮照、蔡相偉(201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東南亞三國之政經意涵與分析〉,《戰略安全研析》,(95),頁43-52。
郭育仁(2014),〈日本新武器出口政策淺析〉[之一] [之二],信報財經新聞。
蔡錫勲(2013),「『強い日本』の大戦略とアベノミクスの関係」,『淡江日本論叢』,(27),頁117-141。
『自由と繁栄の弧』をつくる」,日本外務省。
重点政策2012自民党」,自由民主党。
日・ASEAN特別首脳会議」,日本外務省。
日印共同声明骨子」,日本外務省。
Takashi Inoue (2014), “Japan in 2013: Abenomics and Abegeopolitics”, Asian Survey, 54(1), pp. 101-112.
Japan is Back”,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