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泰國近來的政治動蕩與軍人政變,令世人又關注起東南亞這個唯一沒有被殖民過的君主立憲國家的民主發展,議論這是否又是另一個政治循環的開始。同時,泰國皇室所扮演的角色也引起各界的關注:究竟這是個僅具虛位國家元首性質的角色,抑或是位積極扮演政治角色的君主呢?
由於泰國刑法112條中的「忤君罪」(lèse majesté),因此不論是學術上或是公開場合中對於泰國皇室的批判性討論是不被允許的,故長期以來對於泰國皇室的政治參與及政治影響力僅止於臆測與傳言。但是隨著維基解密(Wikileaks)中美國外館資料的外流,許多這些臆測獲得不同程度的證實,也得以讓我們管窺泰國皇室的政治影響力以及其未來可能的發展。
卻克里王朝的九世皇
當今泰皇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是建立於1782年的卻克里王朝(Chakri Dyansty)的第九位國王(又稱「拉瑪九世」〔Rama IX〕),自1946年繼位至今已68年,是目前在位最久的國家元首。卻克里王朝的開創者昭丕耶‧卻克里(Chao P'ya Chakri)原是推翻緬甸人之暹羅統治的吞武里王朝(Thonburi Dyansty)國王鄭信(Somdet Phra Chao Taksin Maharat)的親信,在一次政變中昭丕耶‧卻克里由柬埔寨前線趕回首都勤王,爾後殺害鄭信自立為王。
卻克里王朝長期以來和清朝維持著朝貢關係,但是在西方勢力進入中南半島之際卻採取與西方國交好的姿態。在帕喃格勞(Phra Nang Klao,拉瑪三世)時代先後和英國與美國簽訂同盟條約與通商條約,開始與西方世界進行經貿往來。到了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拉瑪五世)時代透過割讓部份的非核心領土給在中南半島競爭的英、法兩國,確保了暹羅的獨立性,同時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西化改革、廢除奴隸制,並派遣大量的皇室成員與優秀人材赴歐美留學,為現代泰國的建立奠下基礎。
由於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影響,1932年軍方發動革命迫使當時的巴差提步(Prajadhipok,拉瑪七世)頒佈憲法,廢除絕對王權。巴差提步於1935年以新政府未達到原先民主化初衷為由退位。在內閣的介入下皇位傳給了當時才九歲、旅居瑞士的七世皇侄子阿南塔‧瑪希敦(Anantha Mahidon,拉瑪八世)。1946年,阿南塔在皇宮被槍擊身亡,皇位傳給了其弟蒲美蓬。蒲美蓬當時選擇返回瑞士完成其學業,一直到1950年才正式登基至今。
蒲美蓬與詩麗吉(Sirikit)皇后育有三女一男,其中長女和么女均因為已結婚而喪失王位繼承資格。目前具有繼承人資格的包括長子哇集拉隆功(Vajiralongkorn)王儲、次女詩琳通(Sirindhorn)公主,以及哇集拉隆功的么兒提幫功(Dipangkorn)王子。
「網絡王權」的發展
1932年的軍人政變以及內閣在1935年選擇年幼又旅居國外的阿南塔繼位,都顯示不論是軍方或是民選政府都希望擺脫過去的絕對王權,降低皇室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可是在當今的泰國社會中,「皇室的維護」是與「國家安全」被劃上等號的政治概念──在維護皇室的存在與尊嚴的前提之下,民主與言論自由是可以被限制與犧牲的。泰國皇室地位的再起,除了與蒲美蓬本人的智慧與品德有關之外,也和泰國近四十年來的歷任獨裁與民選政府之運作有密切關連。
早期的蒲美蓬是被塑造成歐洲式君主立憲國家君王的模樣,加上蒲美蓬與詩麗吉皇后均留學歐洲,因此除了出訪各國與接見外賓來改善外界對泰國軍事政權之形象外,對泰國人民而言王室是個遙遠的象徵性存在。1957年當時的首相鑾披汶·頌堪(Plaek Pibulsonggram)被沙立(Sarit Dhanarajata)元帥指控犯了忤君罪,頌堪尋求蒲美蓬的支持但後者勸其下野。頌堪拒絕了泰皇的建議但旋即被沙立發動軍事政變,泰皇也發表敕令聲明支持沙立政府。在沙立政府時代,沙立恢復了特定場合對國王行匍匐禮的規定,同時利用教育和媒體開始大力提升泰皇與皇室在民間的地位與威望,藉此來維持泰皇對自己的支持。
同時,皇室成員也開始不定期地進行下鄉巡視,對於貧困和偏遠地區進行教育、濟貧、基礎建設、手工藝推廣等「皇室計劃」,使得皇室取得廣大非城市居民的支持。從1970年代至90年代,無論政府領導人為軍方或是民選政府,皇室均與其維持密切關係,泰皇蒲美蓬透過政府的教育宣傳和皇室計劃獲得極大威望和人民的尊敬,同時政府則以獲取泰皇的支持為其正當性的來源。
蒲美蓬的聲望在1992年處理「黑色五月事件」達到了頂點。1991年的軍事政變使得泰國又進入軍事獨裁,隔年的國會大選中,多數黨邀請政變領袖蘇欽達(Suchinda Kraprayoon)將軍擔任首相,因此引發五月中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抗議軍方統治。蘇欽達命令軍方鎮壓,導致示威遊行規模的擴大,並深入其他地區,蒲美蓬因而介入同時召見蘇欽達和請願學生領袖入宮,在電視面前警告雙方保持克制。後來蘇欽達宣佈辭職,國會重新改選組成民選政府,而泰皇則因其以中立立場處理政治危機的角色,獲得國民更高的崇敬與尊重。
皇室與政府當局這樣的密切合作,被學者稱為「網絡王權」(network anarchy),而這正是泰國皇室在其「非政治」(apolitical)形象中得以維持高度政治影響力的原因。「網絡王權」的具體內容包括:泰皇是國內政治僵局發生時的最高仲裁者、是政府正當性的主要來源,他更透過每年的例行演說對國家議題發表說教式的評論。皇室成員則利用樞密院成員與軍方親信間接地介入政治運作與人事任命,同時對於任何政治議題都不以威權式言行進行管理,而是利用政治人物與官僚對於皇室成員的崇敬來推行之。在這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前總理、現代樞密院領導人的炳‧廷素拉暖(Prem Tinsulanond),他對民選政府和軍方都有極高的影響力,也協助皇室讓「正確的人」擔任正確的職務。
這樣子的「網絡王權」得以建立,關鍵除了在於泰皇蒲美蓬本人的智慧與品德被泰國人民認為合乎「菩薩君主」典範而尊敬他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民因為政府的教育與宣傳而接受維護皇室存在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有正相關,而政府更不吝於用忤君罪來懲罰任何挑戰此理論建構的人士。可是此種形象,卻也因為皇室成員的不同立場而損及皇室的整體地位。
禍起蕭牆:皇室內部的不同立場與隱憂
相對於蒲美蓬地位之崇高,詩麗吉皇后和哇集拉隆功王儲的形象則備受泰國國民的質疑。
哇集拉隆功王儲的私人形象在泰國民間中一直備受質疑,除了其私生活相當淫亂揮霍之外,在能力上也被許多人認為不具有繼承大位的資格。這種質疑不僅在民間存在,也在親皇室的人員中流傳,特別是他與前總理塔克辛(Thaksin Chinnawat)有相當密切私交和金錢往來,塔克辛也為了攏絡這名未來的「拉瑪十世」極盡所能地取悅哇集拉隆功王儲。雖然在2006年塔克辛被罷黜以後兩人沒有公開的往來,但是由於兩人都長期旅居歐洲,因此不排除仍有密切的私下交流。雖然王儲有著如此脫序的行為,但不論是泰皇蒲美蓬還是詩麗吉皇后均視其為皇位的第一繼承人,也讓不少觀察家認為近來泰國政治動亂的起因之一是起於對皇位繼承的不安所致。
詩麗吉皇后長期以來是「皇室計劃」的主要投入者,但是在泰皇蒲美蓬近年來因為身體因素減少公開活動和國事參與之際,詩麗吉皇后在皇室的地位日益提高。和泰皇不同的是,其政治立場也相對鮮明。詩麗吉皇后自2006年的政治動亂以來,由於深信塔克辛的措施不利於皇室的存續故站在反塔克辛的立場,也曾於2008透過親自參與一名罹難於紅、黃衫軍動亂的年輕女性的喪禮,表達其支持紅衫軍的立場。她對於泰南的分離主義行動也特別有興趣,除了每年都會例行性的在泰南巡視數週以外,也多次希望當地的佛教徒能過團結起來對抗伊斯蘭分離主義者,也鼓勵當地民間武裝團體的組建。此外,前些日子發動軍事政變的陸軍總司令帕若育(Prayuth Chanocha)更是出身於奉詩麗吉皇后為名譽總司令的第二步兵團,故其在2014年軍事政變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應小覷。
王儲和皇后除了在對待塔克辛的態度上有所歧見之外,也在擴張自己於政府內的勢力上有所競爭。阿比希(Aphisit Wetchachiwa)政府於2009年欲提名普拉提(Prateep Tunprasert)為警察總長,可是哇集拉隆功王儲聯合聯合政府的其他政黨則支持親塔克辛的贊波‧曼買(Jumpol Manmai),聞悉此事的皇后則開始為普拉提背書,意外地引發母女之間的政治角力。近來,更有傳言指出相關皇室人員希望跳過哇集拉隆功而直接由其子提幫功王子繼任為拉瑪十世,且由詩麗吉皇后擔任攝政。這使得未來皇室派系的競爭將會更為激烈,這些不同派系人士的競爭也會牽動泰國的政局。
皇室與未來的政治發展
泰國皇室在「網絡王權」下的政治影響力並不是泰國政治長久以來的傳統,而是在蒲美蓬和歷屆政府的合作下所建立的政治文化下,使得泰皇得以擁有憲法規範外的影響力。蒲美蓬和其他皇室成員與政治領導人相比,對泰國人民而言,擁有在品德、智慧和地位上的崇高性並備受尊敬,這也使得獲取泰皇的首肯或默許成為正當性的最高來源。但是當未來的泰皇將不會是位如蒲美蓬般被受崇敬的皇室成員擔任時,這樣子的「網絡王權」影響力還能存續嗎?更甚者,卻克里王朝還能存續嗎?
對於這點,筆者認為可能有三種發展:首先,泰皇這個角色未來所擁有的影響力將會受到大幅的限制,這會連帶地影響到皇室其他成員的政治影響力,進而退回如歐洲君主立憲國家般虛位國家元首角色,君主僅具國事、儀式和宗教性的功能;第二種發展,泰皇作為政治最高仲裁者和主要正當性來源的角色不變,但是利用法律制度限縮其他皇室成員以及樞密院的政治影響力,且會進一步建立政府官僚和國會議員對於憲法法治的忠誠,而非忠於皇室;第三種發展,也是對皇室最不好的發展,則是泰國皇室根本地被罷黜,泰國將成為一個共和制國,皇室被迫流亡海外或是喪失其身份。
未來不論泰國皇位繼承如何發展,要根本解決泰國政治問題的因素,將落在保守勢力下「軍人‧商人‧文人鑲嵌關係」會如何發展。塔克辛和盈拉(Yingluck Chinnawat)政權會受到黃衫軍的極大反對,其最大原因是由於它是一個以新興商人為主、與軍方關係不密切,且以鄉村地區為主要支持群眾的政治勢力,這推翻了長久以來保守勢力主導下的政局發展,也撼動了傳統的泰國政治版圖。倘若未來這個保守政治勢力無法被打破或與民主勢力整合的話,未來泰國持續性的政治動蕩及政變頻仍,將仍會是可預期的發展。
參考資料
Andrew MacGregor Marshall (2012), Thailand’s Moment of Truth: A Secret History of 21st Century Siam.
Duncan McCargo (2005), “Network monarchy and legitimacy crises in Thailand”, The Pacific Review, 18(4), pp. 499-519.
Paul M. Handley (2006), The King Never Smiles: A Biography of Thailand’s Bhumibol Adulyadej. Yale University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