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國際關係的重頭戲是國際體系中大國之間的互動與角力,這包括的不僅是大國之間的直接互動,也包括各國對於任何國際重大事件的回應。克里米亞經過當地人民公投決定加入俄國一事,在國際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其中俄國批准了克里米亞的加入,歐美對此不予承認並制裁俄國,另外中國在此事上則持中立態度。思考為何各方會有不同的態度與立場,其與權力政治下各國對國家利益的盤算有密切的關係。本文擬從此角度來切入,希望能更立體地來討論克里米亞事件的內涵與影響。
自2013年11月底,由於烏克蘭政府在俄國的關稅壓力下宣佈暫停簽署和歐盟間的同盟協定,以首都基輔(Kiev)為中心,烏克蘭境內爆發了被外國媒體稱之為Euromaiden的反總統、反親俄政府的示威抗議行動。隨著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在與反對派簽訂停火協議而流亡之後,國內親俄與反俄勢力開始在東烏克蘭產生角力。其中,境內人口近六成為俄羅斯人、近八成人口使用俄語為母語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Autonomous Republic of Crimea)更為激烈。2014年2月27日,當地的親俄派人士攻入了首府辛費羅波(Simferopol)的議會與行政大樓,三天後駐守當地的烏克蘭空軍總司令向親俄派倒戈,3月11日當地議會宣佈脫離烏克蘭獨立。3月16日,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在這場投票率高達75%的公投中,有95%的人民投票決定加入俄羅斯聯邦。18日,克里米亞共和國與俄羅斯簽署加入俄羅斯的條約,並於21日被編入克里米亞聯邦管區(Crimean Federal District),成功地脫離烏克蘭加入俄國。
本站已經有文章從國際法的角度探討克里米亞的獨立公投(請參見「克里米亞獨立公投真的違反國際法嗎?一個側面的解讀」)。本文擬從國際關係權力政治的角度來討論克里米亞入俄對於歐亞地區權力之消長。首先會討論克里米亞加入俄國對於後者會帶來什麼利益以及其所付出的代價,其次討論與俄國在對立面的美國與歐盟之反應,最後則討論作為局外者的中國之應對。
天外掉下來的禮物:甜蜜的負擔抑或是蘇聯的復辟
欲討論俄國在克里米亞加入後的權力消長,首先必須先來談談克里米亞地區對於俄國的吸引力。從地理位置來看,克里米亞是在黑海中的一個半島,其中塞凡堡(Sevastopol)一直以來都是俄國黑海艦隊的所在地,在烏克蘭脫離前蘇聯獨立後俄國也持續租借此地。從經濟效益來看,克里米亞外海大陸棚內有豐富的油氣田,這對於近年來以出口天然氣致富的俄國而言如虎添翼。最後,當地有近六成的俄羅斯民族,是俄國境外俄羅斯民族比例佔最高的地區,而克里米亞的「回歸祖國的義舉」對於其周邊其他尋求回歸俄國的地區而言有象徵性意義。
冷戰期間希臘和土耳其加入美國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除了是擔心共產勢力在此擴張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黑海的出海口掐住俄國,牽制俄國的黑海艦隊。前蘇聯瓦解之後,雖然俄國仍在塞凡堡駐有艦隊,但是卻必須要與獨立的烏克蘭政府進行談判。雖然1997年兩國政府達成俄國續租塞凡堡20年,但是親歐的總統尤申科於2009年宣佈要求俄國海軍於2017年全面撤離塞凡堡,引發第二次的天然氣危機,直到2010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當選後才又同意俄國黑海艦隊續留到2042年。因此,克里米亞隸屬於獨立於俄國的烏克蘭,對於俄國的海軍力量延伸將會存在著不確定的因素,也就是必須要透過讓利才能確保得以駐紮在塞凡堡,要不然只能退守俄國本土的新羅西斯克(Novorossiysk)。一旦克里米亞回歸俄國,這種問題就不存在。
克里米亞的經濟規模不大,產業也沒有特別之處,俄國甚至還必須一年補貼30到50億美元來貼補當地政府的赤字,但是黑海附近卻有四處的海底天然氣油田。當地的黑海油氣公司(Black Sea Gas Company)在2012年的產量達16億平方公尺,雖然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的年產值近6000億平方公尺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卻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特別是可以藉此削弱烏克蘭憑藉著天然氣的財政收入。不過這部份仍牽涉到大陸棚的劃分問題以及如何處理離烏克蘭較近的油氣田等問題,故未來發展仍有待觀察。
克里米亞回歸俄國的舉動,也可能引起周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部份區域出現回歸俄國的聲浪。目前最積極的是摩爾多瓦的分離主義地區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Trans Dniester)要求俄國會接納當地納入俄國版圖,目前已經向俄國下議院提交申請加入俄國的文件。當地早在2006年就曾舉行公投通過脫離摩爾多瓦獨立並加入俄國成為自由邦,但公投結果當時未獲得國際社會承認,俄國雖然承認公投結果,但是由於其與俄國並不接壤加上摩爾多瓦政府與俄國關係良好,因此未同意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的加入。其他還有像喬治亞共和國境內的阿布哈茲(Abkhazia;目前俄國有軍隊駐紮當地,實質佔領)、南奧塞提亞(South Ossetia;俄國目前承認其獨立,北奧塞提亞為俄國領土)等地,甚至烏克蘭境內的其他俄語區。克里米亞模式未來都給這些區域提供回歸俄國的先例。
綜合來看,由於克里米亞的加入,俄國的權力得到擴張,特別是其在黑海地區的影響力可以更為穩固。前蘇聯瓦解以後,俄國對於東歐地區和前加盟共和國減少許多,因此在俄國和西歐地區之間出現了很多權力真空地帶,為雙方所競逐。而烏克蘭由於西部親歐、東部親俄,因此成為雙方的角力地帶。透過收回克里米亞的舉動,俄國可以不用再和烏克蘭政府就軍港租借進行談判,也能增加對烏克蘭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
歐盟與美國的反擊
在俄國介入乃至收復克里米亞之後,美國和歐盟除了都不承認克里米亞的公投結果和俄國併入該地之事實外,也都先後制裁了俄國的相關官員,包含凍結他們在美國的資產、發佈旅遊禁令禁發簽證之外,也限制與這些相關人員有密切往來的金融機構等。不過由於歐盟內部28個會員國與俄國間的關係各有不同,各方對於制裁的尺度意見不合,因此歐盟的具體制裁可能還要數週到數個月後才會明朗化。
導致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的Euromaiden原本就是源自於烏克蘭政府宣佈暫停簽署和歐盟間的同盟協定而起,因此在克里米亞回歸俄國之後,歐盟於21日和烏克蘭臨時總理耶森尤克(Arseniy Yatsenyuk)簽署歐洲聯盟聯合協定(European Union Association Agreement)的核心章節,將使烏克蘭和歐盟在政治和經濟上更緊密合作。歐盟之所以不邀請烏克蘭加入歐盟,而是以同盟協定建立與其的夥伴關係,關鍵就是在歐盟也認識到烏克蘭對俄國的重要性,不希望藉此過度刺激俄國。2008年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希望將烏克蘭納入北約時,受到德國與法國的反對而無法成功,也是基於此原因。
相較於歐盟較為保留的態度,美國對於俄國擴張的反應較為激烈。除了對俄國的相關官員進行金融和簽證方面的制裁外,也研擬擴張美國天然氣出口到歐洲以影響俄國的市場優勢,除了支持目前的烏克蘭臨時政府之外,也正研擬對烏克蘭提供經濟援助與必要時的軍事援助等。會和歐盟有不同的反應原因在於,美國並不地處歐洲大陸,不會直接受到俄國的軍事威脅,加上美國也不樂見俄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影響其周遭的親歐美國家(北約東擴其實就是美國對俄國勢力的箝制),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國與摩爾多瓦等地,故有此舉動。
乍看之下雖然克里米亞事件讓俄國的權力有所擴張,但並不代表歐盟和美國的權力受到絕對性的打擊,反而某種程度證實了原本歐盟和北約內部對於俄國擴張野心的疑慮,因此願意加強內部團結及兩者影響範圍之擴張(除了會員國東擴之外也包括締結同盟關係),歐盟不顧俄國反對與烏克蘭簽聯合協定正是一例。未來歐盟與美國很有可能會密切合作,加強和俄國周遭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避免俄國勢力的西擴。
陷入兩難的中國
中國雖然不會因為克里米亞事件而有明顯的權力消長,但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權力而陷入一個尷尬的角色。一來是中俄在外交上經常相互支持,二來則是對於民族自決公投之無法接受,這兩種態度同時會讓中國陷入外交兩難。
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堅持的外交立場是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反對外國干涉一國內政,在烏克蘭情勢方面,其立場則是「秉持公正、客觀態度,將繼續勸和促談」。雖然就克里米亞公投一事上中國也是保持中立,但是在3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議題的表決時中國卻選擇「棄權」而沒有跟隨俄國「否決」該議案。雖然中國方面以此事應該要透過更全盤的考慮來進行為由投下棄權票,但是實際上卻是不樂見民族自決公投,因為對此事之表態可能會引發包括西藏、新疆、內蒙,甚至台灣等地傾向於以公投形式進行民族自決,因此北京不可能對於俄國的立場給予無條件支持。
克里米亞透過公投加入俄羅斯聯邦一事雖然乍看之下是一個民族自決的行為,但是卻因為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影響了周邊主要大國的權力分配,以及各國接下來的策略。未來各方就此議題上還會有什麼樣的表態、什麼樣的行動,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
參考資料
“Ukraine crisis: Russia isolated in UN Crimea vote”, BBC.
「時事分析:俄羅斯將為克里米亞回歸花費多少?」,透視俄羅斯。
「克里米亞問題的經濟意義:俄或將獲得該地油氣田」,透視俄羅斯。
「烏克蘭與歐盟簽署政治聯合協定」,中央通訊社。
「毗鄰烏國摩爾多瓦俄語地區求入俄」,香港文匯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