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ed of Language – Which is faster – English, Japanese, Chinese or Spanish?
同樣的一句話用各自的語言中講,日文每秒要發最多音節,而中文最少。但是以每個音節的資訊量密集程度來看,中文卻是最多的而日文是最少的。所以研究者的結論是「資訊密集量愈少的語言講起來愈快,而資訊密集量愈多的語言講起來愈慢。」(其中還有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法文、德文、英文等納入研究,只是均在兩者中間)
上頭的研究提到英文平均每秒發6.19音節、中文是5.18,而日文則是7.84。從密集程度來看,英文是0.91、中文是0.94,而日文則是低到驚人的0.49(是基準越南文的一半而已)。
試著用我微薄的裡解來解釋的話,也許這跟文法及詞類變化的複雜程度有關係吧。中文的文法變化是所有語言中最少的(時態變化簡單,沒有單複數、陰性陽性,一音一字一意的特性),所以可以用最短時間傳達出最多訊息。如果這用文言文講的話應該可以更短。反觀日文的文法變化就相當可觀(動詞和形容詞時態變化、主客關係、因講話對象而異的敬語變化等),因此光在這方面可能就花了許多「唇舌」(譬如說中文的「不是[2音節]」、英文的「is not[4音節]」,在日文就變成「ではありません[7音節]」,就算是用常體的「ではない[4音節]」也蠻長的)。這點就算是歐洲語言中彷彿也蠻有道理的。西語的文法變化比英文還要複雜,所以資訊密度是0.63,低於英文的0.91。
真是有趣的研究。
日語同一句話從尊敬到粗鄙有多種不同說法,似乎不能一概而論
回覆刪除這是當然的,不過愈尊敬的說法原則上音節會愈多。舉「我要去上學」這句好了,常體(辭書形)是「学校へ行く(6音節)」,敬體是「学校へ行きます(8音節)」,到最敬體就變成「学校へ参ります(9音節)」。相對的,這句話的中文是五音節,英文"I am going to school"就是七音節。這個研究是用日文的哪個體例當判準的,我就不清楚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