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可以說是現實和夢幻交替,不同的場景和時空也跳來跳去的寫法,老實講並不是相當地好懂。不過故事的主軸環繞在兩名各自揚棄了伊斯蘭信仰的印度人:吉百列‧法瑞希塔和薩拉丁‧查姆恰倆人身上。吉百列是一名寶萊塢的巨星,以擅長扮演印度教神話中的諸神而聞名;薩拉丁則是英國電視劇的小演員,為了追尋倫敦夢而放棄繼承父親的家業而離開印度。兩人在一場飛機的爆炸事故中奇蹟式地生還,墜落在英國的海灘上。
其中吉百列一直身處於時夢時醒的狀態,在夢中他是代表真主阿拉向先知穆罕默德傳達神諭的天使吉百列(源自於基督教信仰中的大天使迦百勒),他曾向一名商人魔罕德以及蝴蝶少女阿伊莎傳達神諭。但是從他口中所流出的「天啟」究竟是《古蘭經》,還是是惡魔的話語,抑或是自己的胡言亂語,連他自己都不清楚。最後他雖然回歸到寶萊塢,但是卻一直醉心於要把他所經歷過的夢境拍成電影,但一直無法成功。無法逃脫夢境和現實輪迴的他,最後選擇自殺以尋求真正的自由。
薩拉丁則是在生還之後,他的身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長出了羊角和羊的下肢,身上也長出濃密的毛髮,活脫脫是惡魔使者的模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的惡魔大多都有山羊的模樣,如魔羯座神話的典故)。後來雖然他好不容易恢復人形,但是心中卻充滿了怨恨,滿嘴穢言地頌出一大堆惡魔的話語。不過他最後回到他離家幾十年的家鄉,見到年邁的父親最後一面,和關係不好的父親小妾改善了關係,也繼承了父親的財產。
從故事的主線中乍看不出來為什麼伊斯蘭世界會針對這本書引起這麼大的反彈,但是如果針對一些細節進行細看的話,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是商人魔罕德這個角色。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角色設定他是宣揚「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以及他取了原本主人的老婆為妻等等來看,這個角色正是在影射伊斯蘭教尚未傳播開來,「矇昧時期」的穆罕默德。其中提到他為了讓他可以在城市內傳教,而把三位當地的女神加入到真主的眾天使中。另外也提到,每次遇到問題時,他總是會剛好在那時候接受到類似問題的天啟,而天啟的內容又往往有利於魔罕德。這些內容從伊斯蘭世界來看,都是對先知穆罕默德的褻瀆,因為在伊斯蘭世界中,連在宗教作品中描繪先知的容顏都是被禁止的。
其次,承第一個觀點,作者某方面對於《古蘭經》的內容提出很大的質疑。究竟這內容真的是天啟呢?還是只是先知自己的幻想?如果真的是天啟的話,那天使吉百列所說的真的是來自真主的神諭嗎?還是是惡魔的話語呢?抑或是只是自己的胡說八道呢?光是對這點的質疑,我想就對伊斯蘭掀起不小波瀾,畢竟對穆斯林而言,宗教深入生活中的所有部份,《古蘭經》更是律法系統的主要根據。這種質疑等於是根本地質疑穆斯林賴以生存的一切文化體系。
第三,有一段提到當魔罕德成功地以他的宗教統治加希利亞(影射為聖城麥加)後,他頒佈了禁止賣春的禁令,卻也設了一個緩衝期。在這緩衝期中,城中最大的妓院將其中的12名妓女均取名為先知的十二名妻子,並以扮演她們在城中大受歡迎,反而到後來這些妓女都忘記了自己的真正身份,而各自以先知的妻子自稱。這段從穆斯林眼中來看,自然也是對先知穆罕默德的褻瀆。
最後,有一位痲瘋病的蝴蝶少女阿伊莎宣稱要帶領印度某小村的全體村民步行到麥加朝聖,而她具有能力把阿拉伯海給分開(如同摩西分紅海一樣),後來她帶著村民走入海中便消失了。雖然溺死了許多人,但是從獲救的村民口中,大家都聲稱看到了海在他們面前分開。而阿伊莎這個名字正是穆罕默德的寵妾的名字。雖然阿伊莎從頭到尾都對吉百列給她的天啟深信不疑,但卻是以悲劇收場,這某種程度也是在揶揄宗教的可信度吧。
這本書當作一本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看,常常會在作者虛虛實實的筆法中搞得不知道在看什麼段落,所以我自己把重點放在看為何這本書會讓伊斯蘭世界引起如此大的不滿這點上,其中其他次要角色的發展,我並沒有特別的留意(書中許多人名類似,加上場景的跳來跳去,我自己經常給搞混)。
但是這本書如果當作宗教的諷刺作品來看的話,倒是蠻可以理解的。宗教本身就是一種哲學思辨,其中宗教對於形而上、生死、創世的內容有特別的一套體系論述,信徒對於宗教的信仰也是基於宗教的教義內容為主;反觀,邪教雖然也有一套體系論述,但是重點更放在教主本人或是宗教領導團體中的少數幾人身上,這些人可以對教義有各種的詮釋空間,甚至權力大到可以指使信徒從事違法行為等。雖然是與非的判斷是在個人上,但是這也說明了宗教與邪教也只不過是一線之隔而已,特別是當教主還活著而聲稱有「天啟」「神諭」可以重新詮釋內容時。
對於「魔幻現實主義」或宗教諷刺有興趣的人,我蠻推薦這本書的。但是如果只是想找本小說放鬆一下心情的話,這本絕對不會在我推薦的書單中的。
書名:《魔鬼詩篇》(The Satanic Verses)
作者:Salman Rushdie
出版年:2002(原書出版於1988)
出版社:雅言文化
資料來源:http://img5.douban.com/lpic/s3358228.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