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學術著作從結構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要問的主要問題是「在冷戰雙元體系瓦解後,國際政治體系是什麼樣子的呢?」另外接續著這個問題,「體系轉變對內部的行為者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和「這些行為者如何回應這個新國際體系對她們的衝擊」這幾個問題。而作者也鑑於Kenneth Waltz的結搆現實主義不注重歷史細節的特色,加入了歷史細節方面的分析以補前者之不足,因為作者認為當下發生的歷史細節有所不同的話,則事件後來的發展可能會大不相同。綜合以上,作者提出了「歷史結構論」的觀點來分析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政治體系。
國際關係中的重頭戲在於國際社會中大國間的互動與角力,這些國家的政策方向和互動形成國際關係的主軸。為了找出哪些國家是所謂的大國,作者提出了對「元」或是「極」的衡量標準:綜合國力、該國投射國力到國境外的意願、是否獲得世界各國的承認等三個衡量標準。最後作者指出,當前只有美國符合所謂的「元」之三項標準,其餘被其他的學者指出可能的潛在行為者如歐盟、日本、俄國、中共等均尚未到達「元」之水準,充其量也只是大國。
作者認為當前國際政治結構正是環繞著這五個行為者為中心,其中美國是唯一夠格被稱為「元」或「極」的超級強國,因此他稱此體系為「一霸四強」。在這個體系當中,由於美國最為強大,因此大部份的國際秩序由她安排與掌控,其餘的國家則基本上接受這種安排,且目前其餘四強結盟對抗美國的同盟並不存在。另外這五國之間主要的互動模式為「取長補短短」和「既合作又競爭」。之所以會特別提到結盟對抗美國這一點,是因為在一般國際關係學者的看法中,當有一國之國力大過其他所有單一國家時,這些其他國家會結盟以對抗之,如19世紀初歐洲各國結盟對抗拿破崙。但是這種情形在美國主導的「一霸四強」體系上目前尚未發生。
美國為了避免其他四國覬覦或挑戰其霸權地位,採取了「掌握主動權」和「分而治之」的策略。掌握主動權是指美國利用各種不同手段迫使對方改變其立場或行為模式,以達到美國滿意的程度;分而治之則是指利用手段使另外四個行為者無法聯合起來對其行成威脅,具體而言,在歐俄戰線上利用北約東擴讓歐盟和俄國產生矛盾,在亞太戰線上利用改造和強化美日同盟讓日本和中共難以合作。另外,美國在其中也有也利用意識型態(民主人權、市場主義自由經濟、社會多元化等)和安全威脅來區分敵我,因此美國對歐盟和日本較為忍讓也較為合作,但是對俄國和中共則採取相對較為對抗性的政策。
當然四個國家在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會大致同意和遵守美國所建立的國際秩序與規則,但是也不是完全任美國魚肉的。歐盟目前在積極地促進共同的外交安全政策,某種程度就是希望可以在軍事上不要太仰賴美國主導的北約,另外歐盟東擴其背後的思維亦和北約東擴不同。日本方面則希望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從「經濟大國」轉變成「政治大國」,這包括在推動國家正常化、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地讓自衛隊參與海外行動、爭取更平等的美日同盟關係等。中俄方面在區域議題和軍事行動上對美國的挑戰則自然更多,而兩國則透過締結「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和上海合作組織等似乎有聯合起來之跡象。
由於本書主要是從國際政治體系的角度來切入,因此國際經濟合作、區域整合自然就不是主要討論的對象,另外各個行為者(特別是歐盟)內部的矛盾和不同的次要行為者自然重要性也降低了。但是在缺乏這些討論的情況下,仍不失這本書在描寫當今國際政治結構的準確性,也就是「一霸四強」之國際體系的運作,以及各國對此體系的回應,而俄國與中共在近年來常和美國在特定議題上有不同意見,也能透過這個國際政治體系而有更為理論上的了解。
當然國際體系絕對不是鐵板一塊的,未來必定會有其他行為者加入強國俱樂部,甚至有的足以挑戰或撼動美國霸權,抑或是美國在其外交戰略上有180度的大反轉等,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導致國際體系的變遷。在當今國際關係中,雖然愈來愈不能只單純用政治和安全的角度來看各國之間的互動,但是在硬實力和國家利益某種程度仍是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間互動)的真理時,若不從國際政治的脈絡切入的話,是難以了解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金融體系與區域整合真正的用意的。因此,作者勾勒出後冷戰時期「一霸四強」之國際政治體系,為我們建立了一個粗略的框架,讓我們得以以此為骨架,深入進一步探討。
書名:《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
作者:明居正
出版年:2013
出版社:五南
圖片來源:http://www.heatbook.com.hk/mall/detail.jsp?proID=2892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