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書評] 《失控的進步》(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

「一次獵殺一頭長毛象是生存,一次獵殺兩頭長毛象是進步,但一次獵殺兩百頭長毛象,則是進步過了頭。」


書中的這麼一句話為我們敲響了一聲警鐘。翻開從人猿演進到人類的過程中,人類因為知道工具的使用,進而把生活的範圍擴展到全球各個角落,又陸續有了農業、都市、文化等「文明」的發展,讓人類的生活更佳安全、更佳便利。這背後有一個很大的概念支撐著,那就是「進步」。但是作者提醒我們,兩河流域文明進步到後來,造成人口增加而只能居住到可耕地上,使得農夫必須到土壤品質較差的地方去耕作,造成了那些地方地力的下降;羅馬帝國的過渡發展讓帝國的核心地區也面臨了同樣的情形,而發展相對沒有那麼好的日耳曼「蠻族地區」相對開發較少、地力較盛,最後在歐洲民族大遷徙中,為奄奄一息的羅馬帝國闔上了棺木。就算是從古文明時期興盛到現在的埃及和中國文明,作者也認為這是因為地理環境上「上天的恩賜」:埃及因為有尼羅河每年的氾濫帶來養份十足的土壤,中國因為中原地區有厚厚的一層充滿有機物質的黃土層,兩者因為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而得以繼續富饒。

作者最後用失控的火車、恐龍和紙牌屋來形容文明的發展:文明促使人類為了更便利、更富裕的生活而不斷地求進步、求發展,就像一列「失控的火車」,而火車駕駛明明知道繼續失控下去可能遇到的不量後果,但是卻短視近利到如「恐龍」般不聞不問,任由發展造成生態方面的破壞,最後人類文明就像脆弱的「紙牌屋」一樣,稍微有點規模的風吹草動就把一切「文明成果」給破壞殆盡。這不僅是大自然的反撲,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因為進步過了頭所造成的「工具的反撲」。

近代西方的進步觀成形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當時是普羅大眾開始享受到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生活改善的甜頭之時,因而興起了視「科學」為改善未來生活的「彌賽亞」的幻想。這種一味地求進步所帶來的繁榮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給這進步觀帶來了當頭棒喝,人們開始反思科學的價值,甚至到1960年代Rachel Carson《寧靜的春天》一書開啟了人類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
作者並沒有試圖要提出什麼偉大的創見,他只想提醒我們說,文明的進步帶來了如兩河流域、羅馬、中南美洲、復活節島等地偉大文明的衰弱,而這些區域性的現象就已經可以帶來如此大的傷害了。處在全球化和全球資本主義分工體系下的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傷害是全球性的,人口的快速增長、可耕地的減少和各種生態環境方面的破壞與污染,倘若我們不去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進展方向的話,前車之鑑歷歷在目。

書名:《失控的進步:復活節島的最後一棵樹是怎樣倒下的(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
作者:Ronald Wright
出版資訊:2007,台北縣:野人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